|
|
伦巴第位于北意大利中部,一七一三年,根据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缔结的乌得勒支和约,奥地利帝国把这片肥沃的土地摄取到手把它变为自己的领土。这块如同楔子一样楔在意大利北部的属地,西以提契诺河与撒丁王国的领土为界,北以阿尔卑斯山与瑞士毗连,南以波河与帕尔马公国交界,东与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土接壤。它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平原。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奥地利人想要守住伦巴第是十分困难的。连绵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脉将伦巴第与奥地利本土分割开未了,这块属地一旦遭到攻击是很难从本土得到有效支援的。尽管伦巴第拥有欧洲最著名的要塞和意大利最大的河派,即曼图亚要塞与波河,但仍不足以改变这样一种看法:伦巴第只不过是奥地利帝国一个难以设防的大粮仓。
而且不仅如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暴震撼欧洲以后,反封建的影响已经日益扩展到了伦巴第平原。奥地利人在这里的政治统治也开始不稳定了。早就渴望获得民族独立和政治自由的伦巴第儿以欢迎的态度对待法军,希望法国人帮助他们推翻哈布斯堡王朝的野蛮统治,摆脱当时竞大利盛行的半封建制度。他们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看做是黎明的曙光,而把拿破仑进军北意大利看做是黎明的来临。这种状况表明,奥地利帝国对伦巴第八十多年来的反动统治,已经快到尽头了。
凯拉斯科协议与法撒和约的签认使法军所处的战略态势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濒于崩溃的法军后勤供应现在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开放阿尔卑斯山的诸山口,使法军与巴黎之间的交通线几乎缩短了一半;长期驻守在法国南部边界的阿尔卑斯军团,可以腾出手来增接北意大利战场;另外,根据停战协议,撒丁人交出了科尼、托尔托纳和亚历山大里亚三个要塞。这样,法军就有了一个良好的作战基地,踏上了进攻伦巴第的天然跳板。而在半个多月以前,对于一支衣服破烂、装备奇缺、半饥半饱和土气低落的队伍来说,这一切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撒丁王国的败北和停战协议的签订,使维也纳宫廷大为震惊。他们不能理解,都灵王室为什么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就轻易地投降了。直到这时,他们还陶醉在所谓的光荣历史之中哩。一七零五年,在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中,萨伏依的维克托·阿马迪乌斯公爵曾被法国人苦苦相逼,当时,叶甫根尼亲王被击退到伊泽奥湖岸,萨伏依人丢失了除都灵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地,但叶甫根尼亲王坚持抵抗,拒不投降,继续与奥地利保持联盟,第二年夏天,在盟军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法国人,取得了都灵会战的胜利。然而,在这次战争中,都灵王室却经不起考验,初次失利便悲观失望,撒丁军队并没有被打垮,只不过吃了几次败仗就士气沮丧。他们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居然很快就屈膝投降。这样一来,就使得奥军在北意大利战场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对此,奥地利人不能不感到十分恼怒。博略元帅在谈到凯拉斯科协议时,曾非常愤慨地指出:撒丁人败给法国人完全是“情愿”的,事实上,他们早就“默认了那个协议”。在奥地利人看来,这个协议与其说是一种妥协,倒不如说是撒丁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一种交易。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后来评论过这一事件,他说;“如果皮埃蒙特人再坚持一下,哪怕坚持几天,拿破仑出于补给上的困难,很可能不得不退回到热那亚附近的沿海地区。”单从军事上来看,这种分析当然不无道理,可是,一个封建王朝能个能抵抗外来的侵犯,却是由政治、经济和民心、士气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尽管盟国已经投降敌方,尽管阿尔卑斯山给自己的军事行动带来了许多艰难险阻,尽管北意大利人的民心对哈布斯堡王朝并不那么驯顺,奥地利仍然决定,一定要保住对北意大利的控制,一定要维护王朝的荣誉感和奥皇的自尊心。因此哈布斯堡王朝严令奥军守住伦巴第平原,打退法军的进攻。
奥军队为:在一马平川的伦巴第平原作战,特别是在其南部低地作战,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他们拥有一支可以与当年匈牙利和克罗地亚骑兵相姬美的精锐骑兵。他们的将领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指挥才干。这种优势,在峡谷陡峭、道路崎岖的亚平宁山区里,是无从发挥的。在奥军看来,拿破仑只会打一些不正规的山地战,对于堂堂正正的正规战则毫不擅长。法国人一旦跨入了伦巴第平原,他们在山地中所赢得的虚名和所享有的优势会丧失殆尽。奥军的决心和部署,就是以这种狂妄无知和盲目轻敌的思想作指导的,这使得奥地利人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不能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