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拿破仑进行战争准备的同时,沙皇也在紧张地忙碌。一八一二年十二月底,当俄军到达涅曼河边的时候,俄国上层分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以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主和派认为,战争对俄国来说已经结束,因为在长达两个月的连续追击中,俄军已损失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兵力,其中炮兵的损失更为严重,如果深入拿破仑的势力范围,继续作战将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且,用俄国人的鲜血去解救普鲁士等国家,对于俄国是不合算的。在沙皇亚历山大支持下的主战派则认为,必须乘胜追击,彻底打败科西嘉的这个“无赖汉”。最后,主战派的意见占了上风。
与此同时,普鲁土人也活跃起来了。拿破仑在征俄战争中的失败,推动着普鲁士民族解放运动的急剧发展。恩格斯说过:“普鲁土全国人民都挺身而起,迫使懦弱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去同拿破仑作战。”拿破仑率领法国大军打碎了欧洲的奴隶制枷锁,但他们不仅充当了解放者,而且也是奴役者,是有着双重身份的。普鲁士国王懂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参加并设法领导这一民族解放运动,那么,其君主制度就可能被推翻,更何况大兵压境的俄军也不会放过他。当然,这位国王还想要趁此机会报一报耶拿会战之仇。由于这种原因,普鲁士与俄国于一八一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缔结了卡利什条约,结成联盟。三月十七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腓特烈·威廉三世发表了全民动员令,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法国征服者。耶拿会战以后,普鲁士废除了农奴制,陆军也仿效法军进行了改革,这就为全面动员人民和激励土气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八一三年三月三日,英国以补贴一百万英镑的军费和补偿一定的领土为条件,诱使瑞典王储、即原拿破仑的元帅贝尔纳多特参加反法联盟,促他出兵三万从北面牵制法军的行动。这样,在英国的积极撮合下,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组织起来了。参加这次联盟的,有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和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当时,奥地利并没有参加第六次反法联盟。它的首相梅特涅正在苦心筹谋,等待着更加有利的时机。然而,奥地利并没有徘徊观望,也在积极备战。梅特涅曾经周旋于法、英,普、俄之间,希望达成一个全面和约,以便自己从中渔利。他不愿拿破仑再次胜利,也怕普鲁士和俄国取胜,怕它们取胜后会威胁自己的安全,同时,更怕普鲁士人民争取解放和改革的浪潮,怕这股浪潮会危及奥地利封建制度的生存。梅特涅希望促使法国作出让步,退回到吕内维尔条约规定的疆界,从而恢复西欧的势力均衡。拿破仑看透了梅特涅的用心,但也心里明白,现在决不是闹翻的时候,要把“这个号牌放在箱子里,只有等到在易北河与维斯瓦河取得重大胜利以后,才从箱子里取出来。”就是说,要到那个时候再找奥地利算账。拿破仑对奥地利特使说过,如果他签订屈辱的和约,那就等于倒台,因为他是个新兴的人物,对公众舆论必须多加注意,需要公众舆论的支持。拿破仑根据他多年来同反法联盟较量的经验认为,陈旧的,拼凑起来的反法联盟这部机器,即使不断得到英国补助金的润滑,其生了锈的齿轮也只能吱吱咯咯地勉强转动,负荷稍重一些就会出现故障。在马伦哥、奥斯特利茨、耶拿和弗里德兰发生的事例,足以说明这一点。沙皇亚历山大和普王威廉三世对于拿破仑拒绝签订和约的回答,则是“用战争来解决”。
一八一三年春末,俄军越出国境的兵力,增加到了十一万人,普鲁士在动员以后,兵力也达到约八万人。面对人心浮动的欧洲,拿破仑决心赶在俄普两国军队进一步增长之前对它们施以决定性的打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