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么,普鲁土的军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一八零六年,普鲁士实有军队二十余万人,除了预备队和必要的留守部队之外,大约只有十七万余人的战斗兵力,其中还包括八万名外籍土兵。普军士兵几乎全部来自封建制度统治的农村,他们大都是农民子弟,其父兄多是丧失土地之后而沦为农奴的。在当时的普鲁士,按照法律规定,贵族和资产阶级是免服兵役的。普鲁土军队中的军官,绝大部分由地主和有贵族身份的人担任。他们像在农村压榨农奴一样管理着这支军队。
一些历史学家曾经指出,普鲁土军队是反映自己国家的农奴制度的一面镜子。今天的土兵,实际上就是昨天的农奴,只不过在管理样式上有些变化罢了。一个连队的连长,就是一个土皇帝,可以在这个地盘内为所欲为,因而在军中完全靠棍棒来维持纪律。军官们往往随便找个借口就残酷地惩罚士兵,包括用马刀的刀背砍,用皮鞭抽,而土兵却不能有丝毫反抗,否则,就会遭受更大的苦难。不管作战有多么勇敢,执行勤务多么努力,士兵们没有改变自己地位的希望,因为他们的出身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所谓下贱人永远不可能当上军官。
军队中盛行着各种庸俗腐朽的作风。军官们在肆意压迫土兵的同时,对上司却用尽了逢迎吹拍的手腕。一些人所以能够爬上将官的位置,完全不是凭的战功,而主要靠着资格,出身的高贵和强硬的后台,此外,普军的骨干也已老化。他们中间一些人,年迈体弱,反映迟钝。安逸舒适的生活,早把他们弄得悠闲自在,毫无斗志了。他们在和平时期靠吃军饷发了大财,以致把战争看成是可能毁掉一切的灾难。
就战术特点来说,普军似乎可以称为储存古董的博物馆。他们的整个战术和作战组织方式,还是完全沿用腓特烈大帝开创的那一套办法。军队作战,必须选择开阔的平原地形,以便排成整整齐齐的方阵来对抗敌方的攻击。发起进攻时,部队还需步伐齐整,只有前进到距离敌人四五十步远时,再下令一齐发射排枪。这种战术曾为普军和腓特烈大帝赢得许多荣誉。据说,在一七五八年的克里费德战役中,普军就是用的这种战术。当时第一次发射的排枪,居然打倒了敌军的百分之七十五。其他各国的战场实践也都证明,这在当时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初期,这种战术在敌军机动灵活的散兵战面前,已经显得呆板、落后,并且完全运转不灵了。
普鲁土军队的后勤供应体制,也是从腓特烈大帝那里沿袭下来的。军队每天的行程和作战机动距离,都要依据仓库之间的距离来确定。那时,笨重而庞大的补给辎重队,是军队实施机动的一个沉重包袱,部队越大,包袱越重,·距离越远, 作战越难。这样一来,十几万大军只不过是一个行动迟缓的庞然大物而已。
腓特烈大帝的时代已经过去四十年了,而普鲁士军队的一切仍然如故。如果说也有一些变化的话,那么,就是增加了一批更加老朽平庸的将军,死板地管理着离开操典就无法作战的兵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