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联军西里西亚军团还在停战期间就开始向西运动了。它进入中立地带,在博伯尔河一线与法军的第三、五、六军发生过几次激烈战斗。拿破仑于八月十七日离开包岑,朝格尔利次方向前进,八月二十二日渡过了博伯尔河。布吕歇尔听到拿破仑亲来前线指挥的消息后,根据预先的协议,立即命令部队撤退,企图引诱法军追击,使波希米亚军团乘虚占领德累斯顿。对于布吕歇尔军团这个预有谋划的退却行动,拿破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
八月二十三日,正当拿破仑对布吕歇尔的撤退感到困惑的时候,从德累斯顿传来了圣西尔告急的文书。联军总司令施瓦尔岑堡率波希米亚军团打到德累斯顿郊区,占领了该城南面和西南面的有利地形,逼迫圣西尔的部队退进德累斯顿城和近郊区。拿破仑当然不能允许这个重大补给中心被攻占,他命令麦克唐纳指挥法军继续追击,要将布吕歇尔军团赶到亚沃尔以东去,如果该军团向柏林或德累斯顿方向增援,则迅速发起进攻,务须粉碎它的增援企图。随后,亲自带领近卫军、第三军和第一骑兵师回师驰援圣西尔。同时,命令马尔蒙的第六军和维多托的第二军也随后赶往德累斯顿。
拿破仑当时的计划是:以一支强大的增援兵力直接插向德累斯顿以南的皮尔纳,从侧后攻击围攻德累斯顿之敌,先解德累斯顿之围,尔后乘势直逼布拉格,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他估计,要完成上述计划,先决条件是守住德累斯顿,法军必须再坚守二至三天,以便增援部队完成包围行动。
八月二十五日晚,拿破仑到达距离德累斯顿约三十公里的施托尔彭镇时,再次接到圣西尔的紧急报告,说是敌军即将进行最后总攻,能否再坚持一天,确已没有把握。面对此种情况,拿破仑不得不修改计划,并在大雨滂沱的急行军途中想出新的办法。他决定,立即出动原在德累斯顿东南地区组织防御、现还没遭联军攻击的旺达姆军,令该军向波希米亚军团侧后的皮尔纳进行迂回,威胁敌军退路,而以其他增援部队从正面支援德累斯顿。有些战史学家认为,拿破仑的这个决策是不够稳妥的。根据当时的情势,他应该以第一军就近增强德累斯顿的防御,而以赶来增援的近卫军、第一骑兵师和第二、第六军按原定计划向敌侧后打去。这样,既可保住德累斯顿,又可歼灭波希米亚军团,或者击溃该军团。如果发展顺利,就有可能再一次赢得耶拿式的胜利。这个分析不无道理。
八月二十六日上午九时,经过三天多的雨中行军后,拿破仑和少数骑兵一起,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先行赶到德累斯顿城里。随后,新老近卫军和其他各军也陆续到达,不到四天时间,他们在泥泞之中走了将近二百公里。
联军在这一次又把战机延误了。总司令在经过协商之后决定:八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时,对德累斯顿城发起最后总攻,信号是三声炮响。届时,奥普俄三国皇帝将亲临督战。但是,当天上午九点钟左右,从法军的阵地上突然传来了“皇帝万岁”的欢呼声。经验说明,拿破仑又赶来了。三国皇帝马上就地举行会议,讨论是退还是进。经过长期间的扯皮辩论,直到下午三点多钟才作出撤退的决定。然而,撤退的命令还没有传达下去,发动总攻的三声号炮却按时发出了。于是各部队都按计划展开了进攻。争夺德累斯顿的战斗,就是这样打起来的。
围攻德累斯顿的战斗开始时,联军共有十五万余人的兵力,俄军在右,奥军在左,普军居中。拿破仑手下的作战部队,开始时是七万余人,当天战斗快结束时,维克托和马尔蒙的两个军赶到了,于是增加到了十万余人。连续的大雨使滑膛枪的发火装置失去了作用,双方完全靠大炮和白刃拚杀进行战斗。法军牢牢地坚守着阵地。战斗到黄昏时,联军仍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当天,向敌侧后迂回的法军第一军进展顺利,一路击溃敌人的阻击,到达了预定位置。这样一来,战场上的主动权就转到法军手里了。因为日近黄昏,拿破仑决定于第二天向敌发起反攻。
二十七日,拿破仑决定以部分兵力牵制联军战线中处于中央地段的普军,而对翼侧的俄军和奥军发起反攻。为此,派出两个骑兵师攻击右翼的俄军,集中主力攻击左翼的奥军。奥军与俄普军之间有一道险要的普劳恩峡谷,便于法军各个击破。对奥军的作战部署是:维克托率二万人从正面实施攻击,受拿破仑紧急召唤刚刚于八月十四日到达德累斯顿的缪拉,率一万名骑兵隐蔽地向敌军侧后迂回。奥军在维克托部的正面猛击和缪拉骑兵的侧面冲杀下,很快就溃散了。当天晚上,联军波希米亚军团开始全线撤退。在这次战斗中,专程从美国回来担任沙皇亚历山大顾问的法军“叛将”莫罗,被炮弹炸断双腿死在战场上。
德累斯顿一仗,使联军损失将近三万五千人,法军损失二万人左右。倾盆的大雨和骑兵的缺乏,又一次使法军的追击行动受到限制。拿破仑由于连续数天的操劳而深感疲惫,加之淫雨使他患了感冒,便先行返回德累斯顿去了。他把追击的任务委托给马尔蒙、维克托,缪拉和圣西尔这几位元帅去完成,结果战绩并不显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