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岑战役的失败,给俄普联军带来了不和。它们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沙皇用巴克莱接替了维特根施坦的联军总司令职务,联军继续向东撤退,达到波兰的西里西亚省。法军随后追赶,于六月一日进到奥得河一线。在此期间,达乌收复了汉堡。拿破仑随即在那里成立了一个第十三军,委派达乌为军长,负责防守该城,封锁易北河下游这个普鲁士的北方大门,使法军的北翼得到可靠的掩护。空缺出来的第一军军长职务,由旺达姆将军接替。
经过两场激烈的战斗,双方都感到极度的疲惫,迫切需要进行休整。联军方面的损失虽然不及法军惨重,但是战败引起的争吵,闹得彼此猜忌,须要有时间统一认识。法军现在已是深入充满敌意的国家,交通线越拉越长,军需给养时常告急,弹药补充日见困难。然而最为严重的,还是兵员问题。仓促组建的法军,由于新兵比重过大而出现了纪律松弛的现象。连续的急行军和艰苦作战,也使病号急剧增加。据说,号称有四万七千人的第三军,两次作战以后,只剩下了二万四千人。此外,法军还急需得到骑兵的补充。缺乏骑兵就不能进行有效的追击。对于这个严酷的事实,拿破仑是最为清楚的。
一八一三年六月四日,经过奥地利的调停,双方代表在普列斯维茨签订了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停战期限定为七月二十日,后经拿破仑筹谋活动,又把时间延长到八月十六日。双方商定,这个期间在布拉格进行关于和约条件的谈判。
这次停战协定的签订,在历史上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论。一些史学家认为,拿破仑在两次获胜的情况下同意签订停战协定,无异于亲手签署了自己的死刑执行令,因为它使联军重整旗鼓,坐以壮大。正是在此期间,联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补充,形成一支最后打败拿破仑的巨大力量。另一些史学家并不以此为然。他们强调,停战对于拿破仑也是同等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拿破仑自己写给陆军大臣的书信。他在信中说过,作出这项决定,是基于两个理由;首先是缺乏骑兵,使他不能作强有力的打击;其次是因为奥国的敌对态度。
一八一三年战史中的停战协定,事实上只是战争过程中的一个插曲。双方都把停战当作一个手段,目的在于争取时间,积累力量,以便最后实施决定性的打击。这样,就使得布拉格的谈判如同儿戏,双方都采取着应付态度。拿破仑对他的谈判代表所作的指示是:一、把事情拖下去,不要开会;二,如果他们决意要开会,那就不做任何让步,要遵循一句拉丁成语所表达的外交原则:“谁占有什么,就让他留下什么。”他告诫外交大臣,要千方百计地赢得时间而又不引起奥地利的不满,要转弯抹角,找些题目出来,派出二十次信使上报情况。
当然,希望谈判成功的人也并非没有。例如,奥地利的首相梅特涅,就曾极力劝说拿破仑放弃一些他所征服的土地,以便取得一个比较持久的和平。他还有意作出表示,如果拿破仑不同意作些让步,奥地利将要加入反法联盟。对此,拿破仑反驳说:“原来你们也想打仗!好吧,仗是有得你们打的。我已经在包岑打败了俄国,现在你们希望轮到自己了。你们愿意这样,那就这样吧,在维也纳相见。”拿破仑表示,他决不作丝毫让步。他不能以被侮辱者的姿态出现在自己人民的面前。拿破仑后来说过:“如果我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孙子,那么,我也可能战败而归,可能在损兵折将之后继续统治下去。”梅特涅当时也嘲讽地说,法国已将人力耗尽,以致于征召了许多少年参军。对此,拿破仑回答说:“你不是军人,没有土兵的灵魂,我有士兵的灵魂。”
拿破仑的一些元帅也都劝他作出一点让步,签订一项和约。拿破仑却警告他们,不要干预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 |
|
|
|
|